阳光·老宅
以前的时候,老家在乡下。后院和外面只隔一墩墙,是一墩矮墙,听说在这里很久了。小时候,我在矮墙里捉蝴蝶、堆土丘什么的——我喜欢这墩矮墙,当然,也是因为矮墙外,有另一个世界:雕花檀木阁。
雕花檀木阁和矮墙一样,都是同时期的,很古老。
走近它,走进它。你便可用一片淡泊的心去欣赏那些雕出的花纹,你会发现那看似精细的浮雕,又非似浮雕。那其实就是作者的心境吧,一点一点,构成这美丽的雕花木板门窗。当阳光照在刻纹上的时候,棱角上是明与暗的分明,让人感觉格外明澈……
就是这样,雕花檀木阁在我的眼里,就是一个世界。我喜欢那里,以天作单位。
太阳升起来,门被守阁人打开,阳光透过老阁那快在阳光下融化的窗格子,洒在地上,虽是多年以来不住人的阁房,但在早晨总是让人感到无比清明。
若在中午来到这里,也不会感到闷热,这座老宅永远是冬暖夏凉的。步入老宅,门外的鸟鸣还飘在耳边。触摸刻花的棱角,从细致的手感中便看见,当年雕刻者别样的灵感。这时候,细碎的阳光便给老宅披上一层无形的纱,是午后的味道……
黄昏的时候,门被关闭,老宅里却依然储着它收集了一天的阳光,只不过被阴暗围绕着,看不见了,但温度还在。我总是在吃过晚饭后,偷偷跑到后院,蹲在矮墙下,静静地看着老宅,看老宅里的阳光躲到哪里去了。每当姥姥来后院收被子时,看到我,总是吓一跳。她当然被吓,因为在我没有迷上老宅的时候,这时候,准会约上好朋友去土坡上玩儿。
姥姥总是问我:“来这干嘛?”我歪着头说:“找阳光,黄昏的时候,宅子里会集上一天的阳光,多好玩!”姥姥记性不好,每天都这样问,我也总这样答。那时候,只觉得姥姥是不信我的话,才老问我,我便口不干舌不燥地答着,直到她相信为止。不过后果都是一样——乖乖的被姥姥提溜进屋子……
直到现在,我依然相信曾经的一切,即使老宅已被列为文物,禁止入内。那么,我也依然相信,雕花棱角里的小精灵会用袋子把阳光装起来,而雕刻者的心意也莫过于此吧……
你,也爱着这些吗?那古老安静的老宅,那温暖的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的阳光……
【名家点评】
看完《阳光·老宅》一文,我真怀疑这是一名六年级小学生的文章。它的内容,它的构思,它的运笔、用词,显然大大超出了十一、二岁小孩子的水平。
当今,小学生作文的所写、所记,不外乎儿童的生活圈,诸如校园生活、社会活动、以及属于孩子的读、写、观、察……而《老宅·阳光》展现的却是“已被列为文物,禁止入内”的“老宅——雕花檀木阁”。我们的小作者——西安市建筑科技大学附小六年级的王安忆佳,竟然曾经“以天作单位”(天天)“走近”甚至“走进”这“细碎阳光给披上一层无形的纱”的神秘地方。
小作者的构思也不同凡响。她在介绍古旧的老宅时,无时不把它和阳光连在一起:太阳升起来,“虽是多年不住人的阁房,在早晨总是让人感到无比清明”;中午来到这里,“阳光为老宅披上一层无形的纱,是午后的味道”;就是黄昏时刻,“老宅里依然储存着它收集了一天的阳光…看不见了,但温度还在。”;就是晚上,小作者仍然“蹲在矮墙下,静静地看着老宅,猜测着老宅里的阳光究竟藏到哪里去了。”
在今天,作为文物的老宅,作者依然相信,“雕花棱角的小精灵会用袋子把阳光装起来”,唔,这是儿童少年童话般的诗意幻想……
(尹世霖,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、北京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)
雕花檀木阁和矮墙一样,都是同时期的,很古老。
走近它,走进它。你便可用一片淡泊的心去欣赏那些雕出的花纹,你会发现那看似精细的浮雕,又非似浮雕。那其实就是作者的心境吧,一点一点,构成这美丽的雕花木板门窗。当阳光照在刻纹上的时候,棱角上是明与暗的分明,让人感觉格外明澈……
就是这样,雕花檀木阁在我的眼里,就是一个世界。我喜欢那里,以天作单位。
太阳升起来,门被守阁人打开,阳光透过老阁那快在阳光下融化的窗格子,洒在地上,虽是多年以来不住人的阁房,但在早晨总是让人感到无比清明。
若在中午来到这里,也不会感到闷热,这座老宅永远是冬暖夏凉的。步入老宅,门外的鸟鸣还飘在耳边。触摸刻花的棱角,从细致的手感中便看见,当年雕刻者别样的灵感。这时候,细碎的阳光便给老宅披上一层无形的纱,是午后的味道……
黄昏的时候,门被关闭,老宅里却依然储着它收集了一天的阳光,只不过被阴暗围绕着,看不见了,但温度还在。我总是在吃过晚饭后,偷偷跑到后院,蹲在矮墙下,静静地看着老宅,看老宅里的阳光躲到哪里去了。每当姥姥来后院收被子时,看到我,总是吓一跳。她当然被吓,因为在我没有迷上老宅的时候,这时候,准会约上好朋友去土坡上玩儿。
姥姥总是问我:“来这干嘛?”我歪着头说:“找阳光,黄昏的时候,宅子里会集上一天的阳光,多好玩!”姥姥记性不好,每天都这样问,我也总这样答。那时候,只觉得姥姥是不信我的话,才老问我,我便口不干舌不燥地答着,直到她相信为止。不过后果都是一样——乖乖的被姥姥提溜进屋子……
直到现在,我依然相信曾经的一切,即使老宅已被列为文物,禁止入内。那么,我也依然相信,雕花棱角里的小精灵会用袋子把阳光装起来,而雕刻者的心意也莫过于此吧……
你,也爱着这些吗?那古老安静的老宅,那温暖的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的阳光……
【名家点评】
看完《阳光·老宅》一文,我真怀疑这是一名六年级小学生的文章。它的内容,它的构思,它的运笔、用词,显然大大超出了十一、二岁小孩子的水平。
当今,小学生作文的所写、所记,不外乎儿童的生活圈,诸如校园生活、社会活动、以及属于孩子的读、写、观、察……而《老宅·阳光》展现的却是“已被列为文物,禁止入内”的“老宅——雕花檀木阁”。我们的小作者——西安市建筑科技大学附小六年级的王安忆佳,竟然曾经“以天作单位”(天天)“走近”甚至“走进”这“细碎阳光给披上一层无形的纱”的神秘地方。
小作者的构思也不同凡响。她在介绍古旧的老宅时,无时不把它和阳光连在一起:太阳升起来,“虽是多年不住人的阁房,在早晨总是让人感到无比清明”;中午来到这里,“阳光为老宅披上一层无形的纱,是午后的味道”;就是黄昏时刻,“老宅里依然储存着它收集了一天的阳光…看不见了,但温度还在。”;就是晚上,小作者仍然“蹲在矮墙下,静静地看着老宅,猜测着老宅里的阳光究竟藏到哪里去了。”
在今天,作为文物的老宅,作者依然相信,“雕花棱角的小精灵会用袋子把阳光装起来”,唔,这是儿童少年童话般的诗意幻想……
(尹世霖,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、北京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)